厨房里的母亲
2023年10月20日
字数:2090
浏览量:
□孙虎林
我站在返潮的堂屋,听着厨房里风箱的叭嗒叭嗒声,心里焦灼万分。已经是晌午一点多了,饭还没有做好。隔壁小孩已经嚷嚷着上学了。饭再不熟,我真的要迟到了。想到这里,我没有了耐心,一下子冲进厨房。
烟熏火燎的厨房里,四姐坐在灶洞前,正在用力拉动风箱。灶眼里的火舌窜出来,贪婪地舔着锅沿。母亲弯腰曲背,在案板上擀面。肩头搭着一条毛巾,不时扯下来揩拭一下红肿的眼角。看到这里,我心软了,埋怨母亲做饭晚了的话语瞬间吞进肚子。
不知为什么,我家厨房烟囱老是不通畅,特别是吹西风的时候。每次做饭时,厨房里总是烟山雾罩。整天围着锅台转的母亲,天长日久,早已被做饭时的烟气熏坏了眼睛。这段时间秋雨绵绵,柴火潮乎乎的,不易点着,更容易捂烟。令人气恼的是,放在打麦场的麦草垛被没完没了的秋雨淋得透湿。每次烧锅做饭时,连引火的麦草也没有。只好揭开炕席一角,抽一把铺炕的麦草引火。眼见得席子下边空了一大片。晚上躺在那块地方,身子骨硌得慌。这时,母亲往往叹口气,念叨着啥时才能有间宽敞明亮,不熏眼睛的大厨房。
小时候,我家只有三间半坐东朝西的单边溜厦房。最初,厨房在靠北的那间房里。小小一间,开间还高,抬头就能看见架在屋梁上的檩条。锅灶盘在厨房西北角,烟道通向北边山墙。母亲一天到晚在厨房里出出进进,身上系着家织的深蓝色粗布围裙。正月里,住在西安三桥的姑姑带着我表哥来了。小小的厨房派上了大用场,风箱欢快地呼拉着。厨房里飘溢出诱人的岐山臊子面香味。
稍大一点,厨房又挪到了这排厦房南头房间,跟中间堂屋通着,下了炕就能直接走进厨房。西府人把这种布局叫做连锅灶。我趴在炕边,一眼就能看见母亲做饭。这回,锅灶盘踞在厨房西南角,烟囱则垒在南边山墙,一进大门就能看见。放学后,还未进家门,走在村街上,我就看见家中烟囟里炊烟袅袅,直上蓝天。鼻腔里吸进一缕熟悉的饭菜香味,下意识中咽了咽唾液。我冲进厨房时,饭已熟了。熬好的玉米粥在大铁锅里泛着气泡,清香四溢。酥软的油饼黄灿灿,碗里的臊子肉红艳艳。我高兴极了,狼吞虎咽。母亲慈爱地看了我一眼,照例忙活着洗碗、抹案板。
我上中学时,家里在院子西南角,贴着围墙盖了一间土木结构的厨房。那年月木材紧俏,盖房的建材不容易搞到手。于是,父亲就地取材,砍伐了长在后院的几棵大刺槐,以充大梁。又在沟边找了一些枯死的小树,架在屋顶上。家里没钱买瓦,索性苫上茅草。因此,那是一间简陋不堪的厨房。它是父亲凭一己之力搭建起来的。放学回家后,我也主动搭把手。用和好的麦草泥抹墙时,发小宏强兴冲冲赶来帮忙了。我们一边干活,一边说笑。不到一月,这间麦草苫顶的厨房便投入使用了。新厨房用了没几天,便出问题了,下雨时漏得厉害。那天中午,母亲下好一锅手擀面,正用笊篱捞面时,屋顶上的一片泥土直戳戳砸进锅里。母亲抬头看着上方,气急败坏地用笊篱敲了几下锅边。所幸这间厨房烟囱欢畅,母亲的眼睛没有遭罪。但它毕竟是简易过渡房。不到两年,厨房又搬回厦房南端那间房子。
若干年后,家里情况好了。在院子南头盖了一座两边淌水的大瓦房。两大间房子,窗明几净,宽敞舒服。缓了几年后,七十多岁的母亲操持着在原先的地址,盖了一排坐东朝西的厦房。不过,这是一长溜砖混结构的大平房。厨房设在南头,白瓷砖贴了墙面,灶头干净卫生,就连灶王爷也是绘制在一整块瓷砖上。可惜,父亲谢世已经多年,母亲一个人独守着这座焕然一新的老院子,毕竟有些落寞。因此,每隔一个多月,我就带着儿子回老家。那时,母亲拌好了面,我用放在墙边的压面机压面。手摇压面机并不太重,我搅动把手,压了一遍又一遍。自己压的面条就是筋道。母亲早已炒好臊子面底菜,炝好了汤,就等着下面了。虽说家里人不多,但祖孙三人的臊子面喷香可口。那一刻,做了一辈子饭的母亲,舒心地笑了。老家的院子因了儿子银铃般的笑声,也变得生机勃勃。
几年后,母亲住到了县城,还是一个人住。这间位于多层楼房底层的房子带有厨卫,开门就能走到大院,挺方便的。母亲起初用蜂窝煤炉子做饭。由于窗户太小,煤气味太浓。我们有点担心,给母亲买了电磁炉,这样省事干净。但心里还是有点愧疚,不能时常守着母亲尽孝。那次,侄儿昊昊给我传来一张照片。母亲在她的小屋里,一个人包饺子。那一刻,我心里一阵激动,欣慰于母亲独自生活的热情。每次回家,我总叮嘱母亲。如今不缺钱,想吃啥就买啥,小区外面的小饭馆一家挨一家。母亲却说,她习惯自己做饭吃。
2012年春节,我接母亲来宝鸡过年。亲自下厨给母亲做饭。可叹她的病已到晚期,饭量极少,一顿竟然吃不下一小碗鸡蛋挂面。那一刻,我心戚然。
事实上,天下母亲都一样辛苦。尤其是那些年里,生活在乡下的母亲更勤苦,忙了地里忙家里,扔下杈把拿起擀面杖。整日里忙个不停,拖着疲惫的身体操持家务。母亲们这一辈子的主业就是给儿孙们做饭,日复一日,困在油烟味炝人的厨房,黑了面孔,枯了头发,长了皱纹,粗了双手。可淳朴善良的乡下母亲依然无怨无悔,烧锅做饭,精心伺候家人。在母亲们看来,做饭是女人的天职,是自己心甘情愿、自然而然必须做的家务。于是,她们在小小厨房里蹉跎年华,在油盐酱醋的消磨中日渐老去。我们真该感恩母爱,感恩一生困在厨房里的母亲。
我站在返潮的堂屋,听着厨房里风箱的叭嗒叭嗒声,心里焦灼万分。已经是晌午一点多了,饭还没有做好。隔壁小孩已经嚷嚷着上学了。饭再不熟,我真的要迟到了。想到这里,我没有了耐心,一下子冲进厨房。
烟熏火燎的厨房里,四姐坐在灶洞前,正在用力拉动风箱。灶眼里的火舌窜出来,贪婪地舔着锅沿。母亲弯腰曲背,在案板上擀面。肩头搭着一条毛巾,不时扯下来揩拭一下红肿的眼角。看到这里,我心软了,埋怨母亲做饭晚了的话语瞬间吞进肚子。
不知为什么,我家厨房烟囱老是不通畅,特别是吹西风的时候。每次做饭时,厨房里总是烟山雾罩。整天围着锅台转的母亲,天长日久,早已被做饭时的烟气熏坏了眼睛。这段时间秋雨绵绵,柴火潮乎乎的,不易点着,更容易捂烟。令人气恼的是,放在打麦场的麦草垛被没完没了的秋雨淋得透湿。每次烧锅做饭时,连引火的麦草也没有。只好揭开炕席一角,抽一把铺炕的麦草引火。眼见得席子下边空了一大片。晚上躺在那块地方,身子骨硌得慌。这时,母亲往往叹口气,念叨着啥时才能有间宽敞明亮,不熏眼睛的大厨房。
小时候,我家只有三间半坐东朝西的单边溜厦房。最初,厨房在靠北的那间房里。小小一间,开间还高,抬头就能看见架在屋梁上的檩条。锅灶盘在厨房西北角,烟道通向北边山墙。母亲一天到晚在厨房里出出进进,身上系着家织的深蓝色粗布围裙。正月里,住在西安三桥的姑姑带着我表哥来了。小小的厨房派上了大用场,风箱欢快地呼拉着。厨房里飘溢出诱人的岐山臊子面香味。
稍大一点,厨房又挪到了这排厦房南头房间,跟中间堂屋通着,下了炕就能直接走进厨房。西府人把这种布局叫做连锅灶。我趴在炕边,一眼就能看见母亲做饭。这回,锅灶盘踞在厨房西南角,烟囱则垒在南边山墙,一进大门就能看见。放学后,还未进家门,走在村街上,我就看见家中烟囟里炊烟袅袅,直上蓝天。鼻腔里吸进一缕熟悉的饭菜香味,下意识中咽了咽唾液。我冲进厨房时,饭已熟了。熬好的玉米粥在大铁锅里泛着气泡,清香四溢。酥软的油饼黄灿灿,碗里的臊子肉红艳艳。我高兴极了,狼吞虎咽。母亲慈爱地看了我一眼,照例忙活着洗碗、抹案板。
我上中学时,家里在院子西南角,贴着围墙盖了一间土木结构的厨房。那年月木材紧俏,盖房的建材不容易搞到手。于是,父亲就地取材,砍伐了长在后院的几棵大刺槐,以充大梁。又在沟边找了一些枯死的小树,架在屋顶上。家里没钱买瓦,索性苫上茅草。因此,那是一间简陋不堪的厨房。它是父亲凭一己之力搭建起来的。放学回家后,我也主动搭把手。用和好的麦草泥抹墙时,发小宏强兴冲冲赶来帮忙了。我们一边干活,一边说笑。不到一月,这间麦草苫顶的厨房便投入使用了。新厨房用了没几天,便出问题了,下雨时漏得厉害。那天中午,母亲下好一锅手擀面,正用笊篱捞面时,屋顶上的一片泥土直戳戳砸进锅里。母亲抬头看着上方,气急败坏地用笊篱敲了几下锅边。所幸这间厨房烟囱欢畅,母亲的眼睛没有遭罪。但它毕竟是简易过渡房。不到两年,厨房又搬回厦房南端那间房子。
若干年后,家里情况好了。在院子南头盖了一座两边淌水的大瓦房。两大间房子,窗明几净,宽敞舒服。缓了几年后,七十多岁的母亲操持着在原先的地址,盖了一排坐东朝西的厦房。不过,这是一长溜砖混结构的大平房。厨房设在南头,白瓷砖贴了墙面,灶头干净卫生,就连灶王爷也是绘制在一整块瓷砖上。可惜,父亲谢世已经多年,母亲一个人独守着这座焕然一新的老院子,毕竟有些落寞。因此,每隔一个多月,我就带着儿子回老家。那时,母亲拌好了面,我用放在墙边的压面机压面。手摇压面机并不太重,我搅动把手,压了一遍又一遍。自己压的面条就是筋道。母亲早已炒好臊子面底菜,炝好了汤,就等着下面了。虽说家里人不多,但祖孙三人的臊子面喷香可口。那一刻,做了一辈子饭的母亲,舒心地笑了。老家的院子因了儿子银铃般的笑声,也变得生机勃勃。
几年后,母亲住到了县城,还是一个人住。这间位于多层楼房底层的房子带有厨卫,开门就能走到大院,挺方便的。母亲起初用蜂窝煤炉子做饭。由于窗户太小,煤气味太浓。我们有点担心,给母亲买了电磁炉,这样省事干净。但心里还是有点愧疚,不能时常守着母亲尽孝。那次,侄儿昊昊给我传来一张照片。母亲在她的小屋里,一个人包饺子。那一刻,我心里一阵激动,欣慰于母亲独自生活的热情。每次回家,我总叮嘱母亲。如今不缺钱,想吃啥就买啥,小区外面的小饭馆一家挨一家。母亲却说,她习惯自己做饭吃。
2012年春节,我接母亲来宝鸡过年。亲自下厨给母亲做饭。可叹她的病已到晚期,饭量极少,一顿竟然吃不下一小碗鸡蛋挂面。那一刻,我心戚然。
事实上,天下母亲都一样辛苦。尤其是那些年里,生活在乡下的母亲更勤苦,忙了地里忙家里,扔下杈把拿起擀面杖。整日里忙个不停,拖着疲惫的身体操持家务。母亲们这一辈子的主业就是给儿孙们做饭,日复一日,困在油烟味炝人的厨房,黑了面孔,枯了头发,长了皱纹,粗了双手。可淳朴善良的乡下母亲依然无怨无悔,烧锅做饭,精心伺候家人。在母亲们看来,做饭是女人的天职,是自己心甘情愿、自然而然必须做的家务。于是,她们在小小厨房里蹉跎年华,在油盐酱醋的消磨中日渐老去。我们真该感恩母爱,感恩一生困在厨房里的母亲。